近期,据俄罗斯媒体披露,俄战略火箭部队已完成“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核动力装置的试验,并计划开展相关的试射工作。自2018年“海燕”面世以来,其“无限航程”的特性,对于他国而言,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地存在。此次“海燕”的重出江湖,再次引起热点大潮。那么,作为俄文化中“暴风雨的预言者”,“海燕”究竟缘何而生?同常规洲际导弹相比,其又有何过人之处?当下面对美西方国家“小刀切香肠”式的试探,作为“飞行的切尔诺贝利”,其又将起到何等作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廿四饮冰,“海燕”出鞘振翅欲飞
自二战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核武器的巨大潜能。冷战时期,以美苏为首的军事强国,就开始着手进行核动力系统的研发工作,而能否拥有无限射程的航空发动装置也演变为技术角逐的重要方向之一。
冥王星计划的外星人SLAM导弹(图片来源:网易)
1957年,美国空军联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率先启动了“冥王星”计划,旨在开发借助核冲压发动机进行推进的外星人“SLAM”导弹。据悉,该导弹射程远超美现役的“民兵”-3洲际导弹,达到113000英里之巨。与此同时,前苏联关于核动力导弹的研究紧随其后,并推出“375”计划,但由于拉沃契金的去世,该计划被迫终止,且并未取得显著进展。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由于杀伤力难以控制及核反应技术的不成熟,关于核飞行器的研发陷入低潮。直至2001年,为应对美国退出《反导条约》,“海燕”的研发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并由俄“革新者”设计局和全俄实验物理科学研究所协作展开。在研发之初,其就被视为突破美国导弹防线,重拾大国战力平衡的“国之重器”。
据有关媒体称,“海燕”于2017年11月到2018年2月间进行了四次实验,并最终于2019年2月20日试验成功。据俄军方透露,“海燕”将于2025年正式服役。对于“海燕”,俄军事专家列昂科夫在《俄罗斯报》上写道,“将侵略国践踏到石器时代”。作为俄24年磨一剑的产物,“海燕”在如今不安宁的世界腾空飞起,仿佛昭示着核动力武器的暴风雨正迎面而来。
实力强悍,“海燕”腾飞制胜空天
由于目前“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正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各种数据和详细性能参数只能从零星的官方媒体报道和实验视频中得知,因此自从被报道以来,其便可谓是“迷雾重重”。外观上,“海燕”弹头采用多棱角隐身造型,有效降低了被雷达发现的可能。同时,“海燕”表面进行了吸波材料处理,使得隐身性能更加优越。此外,截锥形尾部和V字形尾翼设计,为其飞行阻力的减小提供了有力保障。据悉,“海燕”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核涡轮发动机的动力装置,飞行速度可以达到亚音速水平,约900米每秒。
“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图片来源:网易)
在性能方面,相较于常规巡航导弹数十分钟至数小时的飞行时间,近乎无限的飞行时长和射程无疑是“海燕”最引人瞩目的闪光点。据报道,归功于等高线地形轮廓匹配系统(TERCOM)和数字场景图像匹配修正系统(DSMAC)的使用,“海燕”可以自由绕过敌人防空反导系统,“神出鬼没”地实现低空突防,并在出其不意的时间与方位进行精准打击,从而让敌人的“森严壁垒”成为形同虚设的“马其诺防线”。此外,“海燕”所采用的类矩形截面弹体设计,有效增加了截面面积,从而有助于导弹总长的缩小。据报道,“海燕”长度约12米,直径约1米。相较于常规洲际导弹,“海燕”更加小巧的体型,可以为在多种发射装置间做出更加有利的权衡提供可能,并为俄战略任务的执行提供更为多元的选项。
据有关媒体称,“海燕”可以自由选择搭载常规弹头或是核弹头,同时可以自主回收。相较于20世纪美外星人“SLAM”而言,“海燕”所造成的伤害更加可控,有效避免了其仅能作为“末日武器”的尴尬局面。同时,相较于常规洲际导弹,弹头的可自由选择也使“海燕”通用性与兼容性显著增加。据悉,其可以同俄各种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形成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局面,进而大大助力于俄罗斯射程无限、长期巡飞、随时可控的空中“导弹网”的塑造,也为俄继“三位一体”之后新核威慑形态的形成创造新的契机。
在技术方面,“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俄在核反应小型化与核辐射屏蔽等方面取得新的技术突破。据美专家评论,“海燕”的核动力发动机的有效功率为766千瓦,已达到世界紧凑型核动力发动机的先进水平。
但需要注意的是,俄能否实现对核动力发动机中高度紧凑的核反应堆的稳定控制,仍是“海燕”能否翱翔蓝天的一大未知数。2019年8月15日,俄《消息报》就针对疑似“海燕”的爆炸事故进行了澄清。其究竟能否真如海燕一般长期翱翔而不知疲倦?无疑,这还需要时间,需要实践的持续检验。
俄罗斯公布过“海燕”的生产车间,可见其为一款巨型巡航导弹(图片来源:搜狐)
引领时代,俄战略威慑的未来武器
研制“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可谓是俄应对美国及北约东扩的战略挤压下的有力回应,是世界格局改变后俄核战略调整的具体表现,也是俄罗斯“三位一体”战略力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与此同时,在军费有限的情况下,俄罗斯开始在“非对称装备”上下功夫,以“非对称回应”的思路加强自身在某一方面的装备优势。“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波塞冬”核动力鱼雷导弹等新型核武器的使用,无疑将进一步加强俄战略威慑能力,使其在复杂的“枪手博弈”中更具底牌,在核打击上拥有更多的组合可能性,进而助力于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维持同美之间的战略平衡和自身大国地位。
此外,较之于常规巡航导弹,“海燕”的威慑能力有了指数级的增加。据俄军事专家列昂科夫称,现有的雷达侦查手段几乎无法探测到核动力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放射性废气。这无疑为“海燕”的长期隐蔽飞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由于“海燕”采取 50-100 米的超低空飞行,更是让现有的防御系统感到束手无策。
对于“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各界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渲染有烘托,有事实有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海燕”在战略威慑方面和技术发展方面都体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维持核战略平衡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武器,而更多在于人与先进装备的综合较量。对于身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人而言,其坚忍不拔的民族共性可谓是最好的精神支柱,而作为俄在核动力巡航导弹上的一次充分探索,“海燕”能否利刃出鞘,助力俄罗斯在波云诡谲的当下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预见,在未来核动力巡航导弹必将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
郑松凌,国防科技大学理论研究小组核心成员,曾在《中国国防报》等重要纸媒和光明军事、中华网等中央级网络媒体发表文章;王梓嘉,理论研究小组核心成员。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郑松凌 王梓嘉(国防科技大学)
审核专家:付松洋(国防科技大学)
策划:金 赫